进口冷链“中毒”,可否一刀切?

九州物流网2020-12-23

  冷冻牛肉、冻带鱼、冻南美白虾……进入12月,包括山西、安徽、辽宁等多省份频繁曝出冷链环境和冷冻产品外包装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如果说,最初出现阳性的样本多为厄瓜多尔冻南美白虾,到了8月,进口冻鸡翅、冻带鱼、冻三文鱼等屡屡出现在名单上,来源大都是巴西和挪威,近一点儿的是俄罗斯,可近期有报道,国产鸡腿外包装上核算检测呈阳性。

  根据滁州市委网信办官方微博消息,滁州市来安县疫情防控指挥部12月16日发布一则情况通报,通报称:

  2020年12月15日14时45分,来安县疫情防控指挥部接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转协查函称,从嘉吉蛋白营养科技(安徽)有限公司购进的三批次国产鸡腿中有一批次外包装核酸检测显示阳性。

  多地冷链食品环境核酸阳性的事件,一起接一起的发生。

  终端消费者不禁“敏感”起来,超市“自发”下架一切进口冻品,物流中转基地被迫关停冻品品类,没有流通出口的冻品,只能大量积压在港口,无路可销,影响销售价格和外交需求。

  01

  多地停售进口冻品

  在今年上半年,发现的“冷链传毒”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到了下半年,爆出的案例则是蔓延到内陆的省份。

  12月7日,据河南省郑州市疾控中心消息称,在对进口冷链食品核算检测时,发现中牟县万邦市场一批原产地为俄罗斯的冷冻鸡整翅内包装样本呈阳性。

  经调查,该批冷冻鸡整翅共27吨2700件,货物未流入市场销售,已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无害化焚烧处理。

  也正是此事件导致,全国最大的冻品物流中转基地—郑州物流港冷库,宣布关闭,所有货物暂时禁止出入库,开市时间另行通知。

  这只是近期进口冷链冻品被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案例之一。

  据上观新闻数据统计显示,今年7-11月中国进口冷链货物新冠病毒检测阳性事件共44起,11月单月就有28例,超过一半。 12月又发生多起冷链冻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的案例。

  全国多地陆续“叫停”进口冻品的销售。

  湖北襄阳发布紧急通知,要求襄阳全市范围内所有的进口冷链食品全部下架,就地封存;北京的新发地、京深两大交易市场所全部停止冷冻产品销售;合肥多地区的水屯市场冷库已关闭,市面上售卖的生肉均为检疫合格后的鲜肉,且无冻肉。

  有零售业内人士告诉《灵兽》,不少地区的超市已经全面禁止销售水产以及冻货,有些地区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基本也按照下架处理。

  北京超市发、首航超市等多家企业的负责人均表示,目前店内售卖的肉类都以国产为主,疫情敏感时期,进口冻品早已第一时间下架。

  而在叮咚买菜、盒马等生鲜等平台上,依然在销售进口的挪威三文鱼、越南巴沙鱼、泰国黑虎虾等冻品水产品。

  《灵兽》了解到,尽管有超市和电商售卖进口冻品,但销量下跌明显,跌幅甚至达到了50%左右,而为了让消费者放心购买,售卖进口冻品的超市内,大都配置了追溯设备,顾客扫码即可看到相应海关检验检疫证明,也因此增加售卖成本。

  但店内如上的“安全措施”与供应链端相比,这些成本的付出简直是“毛毛雨”。

  一位零售业内人士告诉《灵兽》,现在的进口冻品进入国内市场,需要进行轮番消杀、核算检测等,这些费用一般由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自行承担,加上目前货物流通慢,周转率下降,也产生了更高的租金成本,进口冻品的利润微薄。

  相比市场价格,进口冻品的牛腩在每公斤40多元的价格,而国产鲜牛腩已飙到60-`80元,甚至更高,即便如此,大量冻品依旧滞销在冷库中。

  “更重要的是,还要面临被感染的风险,尤其是接二连三出现的冷链食品核算检测呈阳性的事件,让行业压力巨大。”上述人士表示。

  02

  进口冻品,不能一刀切

  “冷链装卸工频繁中招,为何不能停止冷链食品进口?”大批的网友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此类质疑。

  首先,从数据上看,中国是肉类的进口大国,进口肉类构成了国民食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各类肉进口总量484.1万吨,水产品进口量626.5万吨。今年受疫情影响,进口肉类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肉类进口475万吨,相比上年同期增幅达73.5%。

  也就是说,上半年的肉类进口量已经超过2019年全年水平。

  而1至9月份,中国自欧洲进口猪肉同比增长107.3%,预计今年全年肉类及食用杂碎进口总量将突破950万吨,创历史新高。

  之所以进口大批量的肉类,根本原因是,国内的供需不平衡,只有通过进口,才能到达供需平衡。

  国内因人口基数大,需求量也随之增大,国内猪肉的产能本来就缺,况且猪肉的价格连带影响的国内GDP等数据,之前就有因为猪肉涨价带动了身边诸多商品涨价的经历,因此,控制猪肉价格是非常重要的。

  而进口冻品肉类价格比较便宜,成本低,又能满足需求,算是一举两得之事。

  另一方面,也因冷链涉及环节众多,也制造了不少相关的工作机会,不一刀切断进口冻品的渠道,算稳就业的一种方式。

  有报道称,全国海关对进口冷链食品开展病毒检测的样本很大,且覆盖面非常全,相比于进口食品的庞大数量,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样本微乎其微。

  一位超市工作人员向《灵兽》表示,进口冻品的价格低,相对毛利率也更为可观。

  “相比国外的机械化生产,人工成本自然降下来,即便经过几手分销商,到达终端依旧有得赚,再加上国外的技术先进,商品品控也比较好,因此进口冻品比较受超市、消费者的认可。”上述人士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教授王亚星就曾在接受央视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一些产品是中国没有的品种,或虽然有但不能满足市场,属于刚性需求,必须通过进口来满足。”

  03

  超市、国家积极防控

  一边是进口冻品无法一刀切,一边是产品频频曝出问题,进口冻品陷入“尴尬”的境地。

  “过去将进口冻品从港口的集装箱直接搬运到冷库就行,只需要人和叉车的配合,现在货物从集装箱卸下来首先要进行消杀,这需要人工徒手搬运,也是搬运工会被感染的原因。”一位供应链行业人士表示。

  增加的消杀过程,不仅增加工作环节和成本(人工、药物),还增加了货物滞留的时间,“可能货物到达后排期十天才可被检测”。

  而挤压的货物又会造成周转率下降,从而影响回款速度,导致资金紧张,而无论在港口还是冷库,货物积压滞留还会产生更多的租金成本。

  在国家层面,各地也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对涉及货物进行消毒封存的同时,也开展大规模排查。

  据央视新闻报道,市场监管总局正全面推进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平台建设,进一步强化新冠病毒输入风险“物防”措施。

  目前,全国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平台上线运行。接入全国平台试运行的9个省(市),冷链食品首站进口量占全国90%以上,基本实现从海关入关到生产加工、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的全链条信息化追溯。

  而超市方面,也在为消费者做最后一步的保障工作。

  沃尔玛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沃尔玛所售的进口冷冻食品及水产海鲜均严格按照国家法规查验供应商的相关资质证明。

  家乐福对全国门店所有进口冻肉和冻水产,必须有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和核酸检测报告方可上架销售。卖场入口、肉类、蔬果、水产等主要区域,为顾客免费提供一次性手套以及手部消毒凝胶。

  超市发、首航等多家超市更是每天对仓库进行消杀工作。

  尽管盒马在售进口冻品,但开展100%批次核酸检测,联动上游,除了签署海关统一的“关于新冠病毒监控承诺书”,还对原料、加工工人、生产车间、成品实行批次核酸检测,确保各个环节的可控。同时,还在门店内张贴进口海鲜经销商的营业执照,在盒马APP上也有进口商品所属批次的核酸检测报告。

  民生无小事,在售卖的进口冻品的超市也承担起最后一道关的责任。

  如此来看,进口冻品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防止新冠病毒传播而彻底切断进口冷链并不现实,如今因检测、人工消耗的大量成本,甚至还滞销冷库中,或许将带来连锁效应,进口冻品的价格将会产生波动,从而影响国产冰鲜的价格。

  本文来源于物流指闻,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文章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你的观点

50%赞成
50%反对
中国零担物流首选品牌 广告广告

相关推荐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