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网站地图

广告 广告

•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物流学院 > 物流技术 >正文
  • 阅读量
  • 收藏
  • 480
  • 分享

“无人配送”离普及化还有多远?

   任何智能化终端的应用,对周边环境都会有新的要求,更何况是无人机联入智能网。那么,无人配送如果要实现规模化、普及化,其支撑的基础是什么?

  在相关专家看来:无人配送的发展,需要两个大的背景支撑,一是5G社会带来的物联网时代,二是新基建推动的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因为无人配送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它是依托于整个数字化、智能化社会而衍生的产物,这就意味着,无人配送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和畅通无阻的运行环境。

  这就像电动车的发展依托于充电桩作为基础设施的完善一样,无人配送,不仅依赖于大数据和计算能力的积累,而且还依赖于更加智能的交通环境,也就是无人配送和城市的车联网发展程度有密切关系。


  试想,在中国复杂的城市道路环境中,无人配送车和各类有人驾驶的车同时行驶时,如何“友好共处”在一条道路上?此外,如何实现精准的点对点无人配送服务?无人配送的无人车不是一辆“车”,而是一套复杂精密的计算系统,这个系统背后是看不见的平台和生态圈。智能化时代是“软件定义硬件”的时代,解决复杂环境里可能遇到的海量问题,仍需要大范围的实验来反复验证。

  事实上,5G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开始应用,5G时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带宽,以及高速稳定的传输质量,让无人机、自动驾驶的升级,精准的点对点的服务得以实现。而新基建战略引领下城市基础建设、智能化的升级,对行业来说,相当于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和一个新的智能工业时代的到来。

  以上条件满足之后,才能支持非接触经济这种形态,以及无人配送的常态化。

  虽然疫情驱动了非接触经济的发展,让无人配送有了更合理的用武之地,但是,“无人配送在短时间内不太可能解决长距离的配送需求,完成3-5公里的最后一站配送,才是可行范围。美团说的3-5年,应也是实验阶段。

  本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