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供应链中的一些财务指标

九州物流网2020-11-17

  最近几个月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看和财务相关的东西,更确切地说是和财报分析有关的财务知识。做专门数据工作的时间越久,越发现基于行业或者业务的分析思路和角度是最重要的,这是道,至于数据的分析工具,大众如Excel,红火如Python都只是道中之术,不是说他们不重要,相反他们非常重要,是职场的傍身技,但要往上走,还是需要在思维层面打开思路。从这段时间学习的感觉来看,首先是财务数据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通用数据语言,财务报表编制需要遵从相应的国际或地区会计准则(通常而言这两者差异很小),这意味可以用一套分析框架去看几乎所有的企业;二是财务分析是一个非常宏观的分析框架,不是见微知著,而是抽丝剥茧;三是对于像我这样的,之前没有学过任何财务课程,且过往工作主要是偏运营和数据的人来讲,财务数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析套路,点亮了一个全新的技能树,知识宽度扩宽很大。

  因为准备回归供应链领域,这次就整理了和供应链相关的财务指标,但其实因为一般讲供应链都是讲给外行唬人的,因为供应链这个话题太大了,做这部分工作的内行人都不这么讲,最多说自己做采购的,自己做供应商质量的,自己做物流的,巴拉巴拉,但也正因为这个话题太大,所以企业的经营活动一般都绕不开它,说是供应链相关的财务指标,不如说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些财务指标。

  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财务的三张报表里,我们能经常听到的大概是利润表,因为但凡上市公司季报或者年报出炉,新闻的大部分标题就是某某企业半年度营收xx亿,净利润录得xx万,同比增长xx,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存在感稍低。但同时,也有“现金为王”的说法,意思是现金流是企业活动的生命线。

  财务上对这三张表的表层数字关系有一个界定:资产负债表的“期末盈余公积+期末未分配利润-期初盈余公积-期初未分配利润+分红”就等于利润表上的净利润;资产负债表中的“现金及其等价物”资产项的期初和期末的变化是反映在现金流量表中。从另外一个更深层面的关系讲,资产的定义是能在未来产生收益的经济资源,因此资产负债表体现的是面向未来的投资花费,如果一项花费无法为未来带来确定性的收益,那就被记为费用,因此从一项花费是不是和未来有关系的角度,可以将3张报表划分为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组成的两个体系。

  说回现金和利润,利润重要还是现金重要,本质上是一个收益和风险的权衡问题,利润代表了企业的收益,现金流代表了企业的风险。一个企业是更注重收益还是风险,首先是和这个企业的行业有关,垄断行业和充分竞争行业两者关注的点自然不一样,其次就是和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有关系,初创期企业和成熟期企业对现金流的要求也会不一样。

  总而言之,如果一个企业面临的风险较大,那它会关注现金流,如果一个企业的风险可控,利润则是关注的重点。

  利润视角涉及的供应链指标

  利润表从上到下大致有以下几个关键指标:

  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 毛利润;

  毛利润 - 营业费用(三费: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 营业利润 = 息税前利润(EBIT);

  营业利润 - 利息 - 税金 = 净利润。

  净利润是在财报中的最后一行,经过以上层层递减之后得到。以上的公式里没有包含营业外收入,只聚焦在主营业务收入。

  这个里面有两个概念需要进行区分,营业成本和营业费用,从管理会计的定义讲,成本是可以按一定的产品或者劳务进行归集的费用,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费用是在一定期间内为了销售商品、劳务及经营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流出。比如在生产制造业中,会将直接的原材料费用(直接成本),间接的物料或者可以归集到单位产品上的人工费用(间接成本)都会作为产品的成本,这部分产成品(非在制品)如果他们在财务周期内销售出去并取得了销售收入(或者营业收入),将他们的成本之和称为营业成本(或者销售成本)。

  根据以上的区分和定义,如果再加上SCOR供应链模型里的采购和交付两个供应链环节的业务流,和供应链相关的一些费用或者成本会涉及:原材料、间接材料、运输费用、仓储费用。一般会将原材料和间接材料计入营业成本,运输和仓储费用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分归在不同的项目中,如果是商业企业,运输费和仓储费都直接计入销售费用,如果是工业企业,运输和仓储中的原材料购入运输和仓储费用计入制造费用,最终分摊到产品,再根据销售量计入营业成本。

  现金流视角涉及的供应链指标

  此处的现金流视角更多的是一些流动资产的周转效率,这些周转指标通常被认为是衡量企业运营效率的重要指标,如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等,这些指标是以存货为核心的企业上下游关系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部分。

  应收账款周转率 = 营业收入/平均应收账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期(天) = 365/应收账款周转率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企业收入的推动因子是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因此单纯分子用营业收入来计算并不是太准确,但赊销净收入又不太容易获得,因此一般以营业收入进行替代。

  以上公式可以扩展到存货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存货和应收账款周转期一般越短越好,应付账款周转期越长越好。公式既此,可以引入供应链综合管理能力的一个绩效指标:现金周转期(CCC:Cash Conversion Cycle),示意如下图:

                                                

  现金周转期 = 库存周转期 + 应收账款周转期 – 应付账款周转期。

  如果一个企业的CCC<0,说明现金的流出速度小于现金的流入速度,企业在资金上会有“时间盈余”,即你收到的钱总能还上你借到的钱,从不掉链子;如果一个企业的CCC>0,说明现金流出的速度大于现金流入的速度,企业的现金流相对会面临一些压力,但对于盈利的企业,只要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能够及时补充这个空窗,现金流也是ok的,当然最好的还是CCC为负了。

  许多2C的电商企业,应收方面基本都是现金马上入账,应付方面借着平台的优势压榨供应商的账期,它们是比较容易做到现金周转为负的,相反,供应链上一些比较弱势的B端企业,现金流往往是负的。在以前的工作里面,接触到的基本会是应收和应付账期差不多,比如对上游收款60天,对下游付款也给60天账期,这样差不多能做到平衡。

  营运资金管理视角

  营运资金管理是我最近在新接触的一门课,mooc上中国海洋大学王竹泉老师讲的,他将营运资金和我们常见的营运资本区分开,提出了一套新的视角观察企业的流动资金运营情况。

  具体而言,营运资金的概念是企业在营业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中需要净投入或者净融通的流动资金。

  营运资金 = 流动资产 – 营业活动流动负债

  = 流动资产 - (流动负债 – 金融性流动负债)

  = 流动资产 – 流动负债 + 金融性流动负债

  = 营运资本 + 金融性流动负债

  = (长期负债 + 所有者权益 -非流动资产)+ 金融性流动负债

  = (金融性长期负债 + 所有者权益)-(非流动资产-营业活动长期负债)+ 金融性流动负债

  = (长期资本 – 长期资金)+ 金融性流动负债

  注:资本和资金,一个是从资源的投入角度讲,一个是从资源运用的角度讲。

  其中我们在第3模块提及的商业信用类负债,如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都属于营业活动流动负债,在计算营运资金的时候被作为减项处理,因此,商业信用可以缓解企业的营运资金需求。

  在这种新的分析思路中,企业可以将营业活动中的经营活动按渠道分为采购渠道、生产渠道、营销渠道。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包含了材料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包含了在产品存货+其它应收款-应付职工薪酬-其它应付款,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包含了成品存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应交税费。

  这种分类和SCOR模型中的采购、生产、交付不约而同,因此也可以将这套财务的分析思路套用在供应链分析上,由此可以得到:

  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 = 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总额÷(全年销售收入/360)

  =(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生产渠道营运资金+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全年销售收入/360)

  从渠道分类的营运资金,根据营运资金=营运资本+金融性流动负债的定义,等式右侧代表了营运资金的筹集方式,营运资本是长期资本筹集的营运资金,流动性金融负债是短期资本筹措的营运资金。

  如果一个企业的营运资金为正,营运资本为正,说明企业的长短期资本共同筹集营运资金;

  如果营运资金为正,营运资本为负,说明企业的营运资金全部来自于短期资本筹措,而且这部分短期资本还支持了长期资金的使用,出现短借长用;

  如果营运资金和营运资本均为负,即便不借助短期资本(金融性流动负债为0),营运资金的净投入为负,还能够支持长期资金。

  这个分析框架可以细化到采购、生产和营销渠道的分析上去,可以为供应链提供更细粒度的分析。

  本文来源于罗戈网,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文章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你的观点

50%赞成
50%反对
中国零担物流首选品牌 广告广告

相关推荐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