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登录 / 注册

网站地图

广告 广告

•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 综合物流 >正文
  • 阅读量

  • 收藏
  • 480
  • 分享

中国视角的绿色供应链

  一、序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有力地推动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全球物流、低成本生产和强劲消费需求使得出口加工业在中国获得了长足进步。多数消费品行业的跨国公司常常不再从事大规模加工生产,而是层层外包给供应商代工,助力“中国制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市场,更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覆盖诸多品类的供应链让中国在全球产业和商业布局中占据关键地位,但作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中国的环境也承受着工业污染的侵扰。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需求与出口加工订单叠加,进一步“挑战”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尽管清洁生产、总量控制、排污许可等环境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但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仍旧居高不下。

  此外,国际组织全球碳计划2017年11月13日发布的研究显示,2016年中国对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绝对贡献占28%,其次是美国(15%)、欧盟(10%)和印度(6.7%)。测算数据进一步显示,2017年全球因化石燃料和工业生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增长2%,这其中中国煤炭、天然气和石油消耗量的增加是“助推力”之一。

  二、绿色转型供应链,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017年10月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发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以下简称“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展的经济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同时明确要求在绿色低碳和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绿色供应链”正是推动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两只手,供应链的绿色转型将有效服务和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的改革工作。

  绿色供应链是指供应商和采购方在整个价值链中,即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制造过程、运输货物、零售及回收和处理废旧产品过程中,都尽可能减少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因此,践行绿色供应链需要采购方将供应商的环境表现纳入采购决策,通过识别供应链各环节的环境负荷,设置环境门槛,追踪并推动供应商持续提升环境表现。全球产业链条中的买方-跨国公司尤其需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关注其产品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给新兴经济体带来的环境影响。

  与其他环境管理方式相比,绿色供应链有如下优势:

  绕过执法瓶颈,利用采购权力,形成强大的撬动力量;

  市场化运作,依靠看不见的手,因此效率更高;

  用商业模式解决负外部性问题,让治污成本合理分配和承担,从微观层面,推动发展和保护实现平衡。

  建设绿色供应链,也面临如下挑战:

  由于绿色供应链基本不属于法律界定的范畴,难以通过政府强制推行,需要形成对社会责任的共识;

  供应商分散,随着订单变化而变动,采购方难以实时把控全供应链的环境表现,需要符合本国国情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需要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

  供应链环境问题很多不在于直接供应商,而在于供应链上游环节,延伸管理难度大,然而采购方的影响力随着供应链层级的增加面减弱;

  供应商绿色投资回报率低、回报期长,运营成本增加,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竞争格局仍然占主流。

  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背景下,大规模污染治理已经在中国展开,强化环境监管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漠视供应链污染,可能导致企业经营风险。践行绿色供应链,不仅有利于管控环境风险,更符合现阶段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要求,包括:

  (1)生态文明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采取“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按照绿色供应链的要求,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生态经济的要求。生态经济涉及生产、分配、物流和消费,人类生产与生活消费所需的物质和能量依赖于自然环境的供给,剩余的物质和能量又还给自然界,因此发展生态经济必须考虑关联的环境要素、生态要素、经济要素和这些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为助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资源和要素的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原环保部于2016年4月发布《关于积极发挥环境保护作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

  l 通过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促进新增产能更优,新增产品更加环境友好,不断满足全社会日益增加的对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l 创新环境保护政策,坚持逆向约束和正向激励共重,增强市场主体环境保护内生动力,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通过利用市场杠杆效应,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采取节能环保措施。

  (4)节能减排的要求。“十一五”以来,中国把单位GDP能耗下降作为衡量低碳发展的主要指标,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均把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作为约束性指标。中国已顺利完成“十二五”节能减碳目标,国务院颁布的《“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

  (5)降低碳排放的要求。2014年国家成立了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同年推出了国家标准,针对不同对象,发布相应的产品、行业以及通用性碳排放标准。2017年,中国为落实在《巴黎协定》中的承诺,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更需要企业通过践行绿色供应链,提升在碳交易中的竞争力。

  (6)生产者责任延伸的要求。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提出生产者应将其对产品承担的资源环境责任“从生产环节延伸到产品设计、流通消费、回收利用、废物处置等全生命周期”,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推进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7)再生资源利用的要求。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受商务部委托而编制发布的《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发展报告(2017)》表明,目前中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已达10万多家,从业人员约1500万,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报废船舶8大类别的主要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2.56亿吨,回收总值为5902.8亿元。再生资源行业的兴起以及全生命周期理念的引入,将从回收的角度助力绿色供应链的发展。

  除环境政策和监管的大趋势外,环境信息公开力度的不断提升,环境权益的普及,正在推动更多利益方参与工业污染治理。另外,新媒体和社交平台的发展,意味着单一环境事件可能被迅速传播,对品牌形象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而补救品牌形象的成本可能远大于预防管理的支出。

  国内外消费者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原材料及能源价格的提升,以及金融财税补贴等市场机制的内外力作用,也是推动供应链实现绿色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构建绿色供应链不仅可以降低环境负荷,更可以降低供应链的成本。

  综上所述,绿色供应链是将“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并重,从单一的利润最大化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践行绿色供应链需要企业将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理念融入产品“从摇篮到坟墓”,即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销售、使用和报废处理等的全生命周期的各环节。

  鉴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世界工厂”的地位,发展绿色供应链尤其需要将全球采购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和负荷、供应商企业生产给周边社区居民带来的影响纳入考量。全球采购的跨国公司、中国的供应商企业、政府和环保组织、媒体和公众急需参与推动“源自中国视角的”绿色供应链,通过识别供应链各环节的环境负荷,不断向上游延伸管控,用绿色采购拉动绿色生产,通过绿色消费倒逼产业链绿色转型,实现中国经济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本文来源于罗戈网,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关键词: 供应链,产业,发展,绿色,